2025-09-30 13:29:55來源:云酒说 閱讀量:2
2025年白酒行業正處于“總量收縮、分化加劇”的深度調整期,高端消費持續萎縮,多家頭部酒企面臨營收增長壓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光瓶酒賽道以17%的復合增長率逆勢突圍,成為行業的“增長引擎”。
曾經,光瓶酒市場主要由濃香、清香型產品主導,而茅臺臺源光瓶酒的正式亮相,打破了醬香光瓶酒的“空白格局”,與早已布局的五糧液、汾酒、瀘州老窖等頭部酒企形成“光瓶混戰”態勢,引發全行業對賽道重構的熱烈討論。
01從低端標簽到千億賽道
光瓶酒在中國酒水市場的現代發展,是一部從市場補充角色逐步走向舞臺中央的演進史。
①萌芽期:計劃經濟下的“裸瓶基底”
1949年至1988年,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白酒行業剛剛起步,酒類統購統銷政策主導市場,糧食資源緊張背景下,光瓶酒因省去包裝成本、降低流通損耗成為主流形態。
第一屆全國評酒會選出的八大名酒均以裸瓶亮相,山西玻汾、紅星二鍋頭等早期品牌應運而生,僅作為基礎飲酒補給存在。
②大眾普及期:低價擴張中的“低端困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盒裝酒憑借精美包裝成為禮品與宴請市場的主角。光瓶酒也開啟了首輪規模化擴張、迎來自己的第一波熱潮,但因消費場景局限于農村自飲、小餐館佐餐,被擠壓至低價位區間。
東北酒與川酒成為這一時期的市場主力。代表為老村長和牛欄山,前者依托糧食成本優勢下沉鄉鎮農村市場;后者通過“親民定價+廣泛鋪貨”構建全國渠道網絡,在2010年銷售額達到17億。郎酒、勁酒也憑借特色口感和定位打開了一定市場,吸引了一批忠實消費者,但后續發展逐漸趨于平穩。
這一時期,光瓶酒在行業內部普遍被視為低端產品,打上了“低端低質”的標簽。對多數的酒企來說更多是作為滿足基本流通需求和產品線的補充品類,并沒有得到更多的重視。名酒企中也只有瀘州老窖、汾酒等早期以光瓶酒發家的有比較穩定的市場。
③轉型突破期:去低端化的“覺醒起步”
2012年后,“八項規定”出臺成為光瓶酒行業的拐點。行業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消費升級與居民品牌意識崛起,光瓶酒不再等同于低價酒——“去低端化”成為核心趨勢,呈現出新銳品牌與傳統名酒協同發力的發展格局。
傳統品牌中,牛欄山、老村長持續鞏固大眾市場份額,汾酒則率先推動玻汾升級,終端價突破50元價格帶,以“純糧固態釀造”為賣點打響名酒高線光瓶第一槍。
新銳品牌則成為品類“破局者”,小瓶酒江小白以“小聚小飲”場景定位俘獲年輕群體,2019年就把銷售額做到了30億元;光良酒用“數據化品質表達”為賣點,在5年里實現了4億瓶銷量。
這是白酒行業掀起的第二波“光瓶熱”,行業對這一品類的關注度也從“放養”轉向“試探”,不少名酒企已經開始重點布局光瓶酒。例如五糧液在2013年就推出尖莊系列光瓶酒,該系列產品以性價比高、品質穩定為特點,逐漸成為五糧液在光瓶酒市場的主力產品。
面對熱潮,瀘州老窖也對其光瓶酒產品進行升級,推出高光系列,嘗試拓展高端光瓶酒市場。也是在這一時期,光瓶酒開始快速發展。
④千億爆發期:格局重塑,品質競逐
2021年以來,經過特殊時期,消費觀念更趨務實,推動了“質價比”需求的爆發。與此同時,2022年白酒新國標實施,加上今年“史上最嚴禁酒令”的出臺,多重因素影響下,光瓶酒進入“品質競逐、高線爆發”的逆襲高潮。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光瓶酒市場規模達1542億元,2025年更有望突破2000億元,它也成為行業的必爭之地:頭部酒企、區域品牌都相繼發布百元光瓶、搶占市場。
至此光瓶酒徹底擺脫“低端邊緣”定位,成為行業下行周期中的核心增長極。
02光瓶酒熱潮爭議:是戰略機遇還是行業“堰塞湖”?
近兩年來,隨著行業深度下行,名企扎堆涌入光瓶酒賽道,造就了一片繁榮景象。然而,在這亮眼的光環之下,光瓶酒是否會成為白酒行業的“第二個堰塞湖”,也引發了諸多專家和業內人士的激烈爭議。
支持者認為,光瓶酒能快速做到近兩千億的規模,已證明其切中了真實的市場需求。華策咨詢創始人、董事長李童就指出:酒企扎堆光瓶酒的核心原因是高端酒消費收縮,企業轉向大眾消費尋找增長點,這是市場驅動的必然選擇。
市場現象也支撐了這一判斷。頭部酒企中,五糧液、瀘州老窖早已布局并已經占據相當的市場份額;區域酒企如仰韶、今世緣也推出了相應產品。作為新生力量的代表,江小白也通過不斷完善產業鏈和迭代釀酒工藝,儲備老酒提升品質,近來在消費端也收獲了不錯的反響評價。
陜西太白酒業第一責任人兼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建華表示:“現在大家對過度包裝都很反感,光瓶酒順應了眼下消費者追求簡約的消費觀念。”
反對的聲音同樣尖銳。爭議的焦點在于,盡管規模高達兩千億,但光瓶酒仍不到整個白酒市場的15%,仍處于細分定位。且賽道內品類繁多,競爭已呈白熱化,同質化現象嚴重。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主席團主席王新國直言警示,名企扎堆做低價光瓶酒,導致利潤微薄、內卷嚴重,可能加速一部分中小酒企的淘汰。黑格咨詢集團董事長徐偉則以“光瓶酒很熱,做光瓶很冷”來形容當下的矛盾現狀,指出其實際利潤差、投入大,對運營團隊要求極高。
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楊光更是明確點出,高線光瓶酒對多數企業而言可能是一個“戰略陷阱”,而非機會。
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幫助企業在調整周期生存下來,就是好貓。
光瓶酒雖有爭議,但在當下高端受阻、消費趨儉的環境下,年輕人和大眾正用錢包為其投票,它更像是行業下行期的“務實選擇”。光瓶酒未必能成為行業的長期增長引擎,但對面臨生存壓力的酒企而言,只要消費者愿意為此買單,它就是一個值得抓住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