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0:20:56來源:华夏酒报 閱讀量:126
當前,消費市場從刺激復蘇轉向理性修復,特別是以白酒為代表的可選型消費,正面臨消費意愿減弱與支出能力趨緊的雙重壓力。
近年來,食品飲料類消費占比雖有提升(2024年占比達29.8%),但白酒類支出占整體餐飲支出比例卻持續收縮,特別是在一線與核心二線城市,年輕消費者更傾向于低度化、個性化、性價比高的酒類產品。
這是一種“既要喝、又要省”的理性自我調節,其核心特征是不追求品牌符號炫耀價值,而更重視性價比、口感體驗和消費透明度。
行業結構重塑:高端固守、中低端重構、區域酒突圍
在消費理性深化的背景下,中國白酒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的結構重構。這種結構性分化不僅體現在價格帶之間的市場表現差異,更體現在品牌發展路徑、渠道模式和區域戰略的全面轉型。
價格帶結構裂變:由“金字塔式”轉向“沙漏型”結構
這種變化標志著高端品牌穩中趨緩、次高端陷入“夾心層困境”、大眾與低端市場形成新紅利洼地。特別是100元以內價格帶的“極致性價比光瓶酒”,正成為區域酒企爭相布局的戰略高地。
高端價格帶:增長透支后的“品牌守城戰”
高端白酒雖依舊保持高毛利與高認知度,但其增長主要依賴于存量客戶維護與價格驅動,新增消費者拓展乏力;核心消費群體集中于高凈值客戶,邊際消費能力已見頂;頻繁漲價透支品牌信任,消費者出現“價值疲勞”;渠道端出現動銷瓶頸,高端品牌正面臨從“象征價值”向“真實體驗”回歸的品牌訴求,需通過文化再造、圈層私域、低度酒新品等方式煥新與年輕群體的連接。
次高端價格帶:競爭擠壓最激烈的“夾心地帶”
次高端價格帶面臨“雙向擠壓”的困境,向上打不動高端,消費者愿為高端稀缺性溢價,但對“類高端”溢價抗拒;向下擋不住百元光瓶,渠道利潤更高的百元產品,正在侵蝕次高端的宴席份額。多數次高端品牌缺乏清晰的產品錨點和情感訴求,定位模糊,迫切需要在品牌價值重塑與產品功能重構上下功夫。
大眾與低端價格帶:性價比時代的“價值洼地”與“突圍窗口”
在消費理性主導下,百元以下價格帶成為結構重構的核心動力,其中,光瓶酒表現尤為突出:場景適配性強,家庭聚飲、農村宴席、小型聚會均偏好“口感好、價格穩”的光瓶酒;消費認知清晰,“喝的是實在,不是面子”已成為主流認知;渠道適應性高,縣鄉市場、社區團購、宴席聯營體等均對該價格帶敏感度高。
渠道形態變化:結構重構的實質在于通路重塑
當前,白酒渠道模式正從“重度壓貨、高周轉”向“場景適配、通路整合”轉型。
渠道重構的本質,是品牌對消費場景的再組織能力。誰能在宴席渠道深耕服務力、在團購渠道控制動銷率、在終端形成樣板復制能力,誰就具備了結構性穿越周期的能力。
白酒行業的結構性變革已經深度展開,價格、產品、渠道三位一體的重構邏輯日趨清晰:高端靠品牌壁壘自守,但難再放量;次高端陷入定位困境,亟需轉型突圍;大眾與低端價格帶迎來“主動理性紅利期”,區域酒企正迎來結構性機會;渠道必須回歸服務、體驗與動銷為核心的運營邏輯。未來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構建“結構穿透力+品牌信任力+渠道適配力”的企業。
酒企該做什么?主動順應消費理性,重塑品牌增長邏輯
在消費理性時代,白酒企業的增長模式必須完成一次戰略性遷移:從價格驅動走向價值驅動,從情緒造勢走向真實構建。
本質上,酒企是要構建以“價值感知×用戶信任×場景滲透”為核心的“性價比驅動型增長模型”。這一模型的核心,不是廉價,而是“讓消費者感到劃算、有歸屬、值得信任”。
構建“高感知價值”體系:從產品競爭轉向價值感知占位,平價產品×情緒鏈接×文化外延=高感知價值模型
理性消費者并不是拒絕消費,而是在衡量“我為這瓶酒付出多少,能獲得什么”。因此,企業要做的是提升“被看見的價值”,而不僅是賬面價格。
構建“高感知價值”體系的底層邏輯
“好喝”是底線:產品要有可識別的品質風格符號與穩定口感,要做到“閉眼喝也認得出”;
“好講”是關鍵:產品背后要有可轉述的故事,如地理溯源、非遺工藝、生態產區等,助力用戶“傳價值”;
“好傳播”是放大器:打造文化記憶點(如品牌IP、情緒標簽),讓客戶愿意拍、愿意說、愿意曬。
口感錨定機制:從廣告刺激轉向“飲用體驗的共識構建” ,讓客戶第一次喝就記住,第二次想主動找,第三次推薦別人喝
品牌認知從“看見”走向“喝見”,口感成為白酒連接用戶的核心接口。消費者品鑒培育計劃,就是以極低的成本建立消費者心智錨定的“試飲場景工程”。
口感錨定機制的底層邏輯
在核心門店推行“三分鐘口感體驗”,由導購引導完成“感知→共鳴→復購”;
在宴席場景中組織“一桌一評”式品鑒反饋機制,收集用戶真實反饋,沉淀標準話術;
在社群團購、會銷品鑒中開展“口感PK賽”等互動方式,激發消費者的參與感與話題性。
樣板終端深耕策略:用“微網格”替代大鋪貨,構建可復制增長點:“終端=核心終端+試飲場景+用戶觸點+品牌放大器”
渠道不是鋪貨越廣越好,而是要以點帶面,先立口碑再放量。樣板終端是最小作戰單元,也是最真實的消費體驗輸出口。
樣板終端深耕底層邏輯
精選高質量終端(核心社區、宴席門店、區域TOP店),配置資源優先級;
推行“動銷三寶”,即標準陳列+試飲助銷+用戶社群,確保每一個終端都有運營;
制定“樣板打透——復制裂變”的推進計劃,用“一個點干好十件事”,代替“十個點做一件事”。
圈層運營重構路徑:“宴席+私域+團購”三軌融合,共建全生態運營架構
傳統公域曝光紅利逐漸枯竭,圈層成為品牌高效連接真實用戶的主戰場。企業要建立三類圈層聯動機制:
宴席圈層(人情場):組建宴席聯營體,輸出布場物料+動銷獎勵+定向返利;打造“宴席酒桌即內容”,引導客戶主動分享飲用場景;
私域圈層(關系場):轉化種子用戶,建立微信社群、短視頻互動陣地;結合社群圈層,通過“節令+生活”建立用戶鏈接;
團購圈層(組織場):聚焦協會、企業福利場景,推出定制禮盒/員工福利包;搭建“品牌顧問+企業聯絡員+社群維護員”三角支撐體系,提升復購率,最終實現用戶數據沉淀→場景再運營→內容共創→品牌資產積累。
重建品牌信任體系:讓消費者“喝得懂、說得出、愿再買”
在理性時代,用戶的核心訴求是:我憑什么信你?信任感來自四件事:
講真實:不再浮夸、不再堆詞,要用“原產地+工藝+口感+情緒價值”組成真實鏈路;
講透徹:產品價值要能“講得動人又講得清楚”,每個導購、經銷商、品鑒師都要成為傳播者與教育者;
講源頭:用溯源可視化、釀酒師故事、生態認證等方式把產品“往回拉”,構建可驗證、可共鳴的品牌故事鏈。認知轉化三問法:“這個酒,我為什么喝?”→“它和其他酒有什么不同?”→“我會不會推薦它?”
講客戶價值:主動理性≠消費冷卻,而是新一輪品牌進化的起點,增長的底層邏輯,必須尊重客戶價值。
白酒行業面臨的不是短期動銷的難題,而是增長邏輯的斷層問題。誰能構建以“真實客戶價值”為錨點的品牌戰略,誰就能在理性時代實現真正的穿越與重生。
周期性戰略構建,在理性時代重構增長曲線
在消費理性的時代背景下,白酒企業不再具備“押注一款爆品就能引爆市場”的確定性。新周期的增長邏輯,需要結構合理的價格體系、與生命周期深度綁定的渠道策略,以及基于消費者認知構建的場景化市場模型,要做到“分層布局、節奏進化、感知驅動”。
構建可進可守的“階梯價格體系”,占位消費者心智
價格帶的重構,意味著企業需要布局“多價格帶、遞進式、高感知”的產品梯隊,實現從入門級嘗試到高價值承接的全鏈條覆蓋。
構建可進可守的“階梯價格體系”底層邏輯是,每一價格帶產品都要有清晰的人設、對應的場景與傳播話術;“不參與內卷、不打價格戰、打價值認知戰”,不同價格,不是品質疊加,而是用途匹配+信任升級。
構建與產品生命周期同步的渠道演化模型:從種子試點到價格管控
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必須與渠道演化深度綁定,形成“點→線→面→控”的成長曲線,而非一上來就大鋪貨、大壓貨。
構建與產品生命周期同步的渠道演化的底層邏輯是,每個渠道要有“清晰階段目標”和“階段退出機制”,防止“快上快爛”;控價期尤其關鍵,是品牌由流通過渡為長期資產的護城河構建期。
構建區域市場“感知驅動模型”:五感、四場景、三角色
區域市場不只是銷售陣地,更是品牌信任的發生地。品牌在區域的落地,必須構建“用戶感知→場景觸達→人群運營”的三維一體模型:
五感系統:用戶對品牌的核心認知入口
四大消費場景:建立高頻復購的應用生態
家庭聚飲搭配情緒文案/復購卡;宴席聚餐配合布場、定制化折扣;商務送禮強調禮品屬性/高認知符號,提升品牌質感;社群團購推行社群領袖+話題活動+復購機制,降低獲客成本。
三類關鍵人群角色:用戶運營的三力支撐體系
節奏+結構+人群=增長再定義
新周期不是拼命“搶份額”,而是重構增長曲線——要有價格上的布局梯度、渠道上的節奏設計以及市場運營的感知系統。誰能在理性消費時代打磨出用戶信任的“復利系統”,誰就能真正穿越周期,實現增長的二次曲線。
未來:戰略性轉機的本質,是價值邏輯的回歸
白酒行業真正的戰略性拐點,不是市場回暖的偶發反彈,而是企業在結構、認知與效率上,完成從“資源驅動”到“客戶價值驅動”的系統性轉變。
當前,市場正進入“去泡沫、去盲目、去內卷、重結構、重信任”的深水區,傳統以價格推力和渠道慣性主導的增長模式,已被新一代理性消費習慣所打破。
在這個周期中,具備以下能力的企業,才可能率先迎來戰略性轉機。
一是能穿透結構,理解消費行為的底層邏輯,把百元產品做出記憶度、把用戶需求場景深度還原;二是能重建信任,回到真實、可講、可驗證的品牌核心,不造神、不虛構,用內容、產品與體驗重新講好自己;三是能精細化運營,構建“高感知價值×高復購頻率×高渠道效率”的三重閉環,既抓動銷,也抓留存;四是能布局長期,在壓縮期刻苦打磨修內功、在重構期搶認知,不靠情緒炒作、不賭風口爆款,而是做時代的企業,用五年心態做一個長期被消費者接受的品牌。
戰略性轉機,不在于一夜爆紅,而在于看得穿趨勢、守得住陣地、打得贏局部、轉得動結構。這是一場價值回歸的馬拉松,不屬于“最快”的人,而屬于“最對”的人。(劉圣松系諫策戰略咨詢總經理,房長龍系諫策戰略咨詢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