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10:06:39來源:云酒说 閱讀量:2
近日,《華夏酒報》記者在參加多場葡萄酒相關活動時發現:無論是品酒會還是專業評審體系,只要國產葡萄酒登場,總會被有意無意地置于國際標準框架下進行評判——諸如“風格近似波爾多”“帶有納帕谷的影子”等評語屢見不鮮。事實上,這種以國外體系為參照的評價習慣由來已久,甚至在國產酒的釀造過程中,也難以避免其影響。
但在交流中,也有觀點提出,既然中國葡萄酒屬于工業產品,且相關法規標準與國際不盡相同,我們是否應當用自己的評價體系?那么,什么樣的標準才能真正客觀、公正地衡量中國葡萄酒的品質與特色?
有學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品鑒方面,并不存在所謂的“外國標準”與“中國標準”的根本差異,甚至并沒有一種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標準,市場才是最終的評判者。中國并不缺少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也未必需要刻意追求國際認可,但中國葡萄酒確實發展起步較晚。中國葡萄酒要在市場上與早已占據優勢的國外葡萄酒同臺競爭,只能把其作為目標。
曾深度參與中國酒莊葡萄園管理的歸普資深葡萄酒講師吳坦對此持相似看法。他認為,中國葡萄酒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葡萄酒生產國的葡萄酒都處于平等地位。
“什么樣的酒更好,除了專家意見,更多是由消費者真金白銀買出來的。等到海內外消費者用足夠高的消費額塑造出屬于中國葡萄酒的高端產品時,自然會形成屬于我們自己的審美?!眳翘箤Α度A夏酒報》記者分析指出,目前,中國精品葡萄酒還遠沒有取得商業意義上的成功,此時將酒送給知名國外專家進行評判,并非不自信,并非向所謂的國際標準低頭,而恰恰是中國葡萄酒敢于向世界先進看齊,敢于追求進步的體現。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葡萄酒,當時都曾不被主流消費市場認可,它們如今的成功,走的就是一條開放、競爭,從而逐漸被認可的道路。
“因此,我支持中國精品葡萄酒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但并不支持所謂的‘中國標準’。我們不應強推中國標準以脫離國際化競爭,我們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懼怕競爭。等到有一天,中國精品葡萄酒的市場影響力能夠比肩一些傳統葡萄酒產國之時,或者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獨一無二的特色之時,所謂的中國標準,或者更準確說是中國特色,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吳坦如是說道。
的確,“師夷長技以制夷”,其本質在于學習先進,進而實現超越。澳門永利侍酒師也指出:“葡萄酒本身是一種外來文化,國外品牌知名度更高,加之存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消費心理,這些因素都影響了評判傾向。此外,國外葡萄酒歷史悠久、技術成熟,同價位段產品的品質穩定性通常更強?!彼J為,中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原產地命名保護制度,逐步普及相關法規,通過清晰的品質標識和產區認證,提升市場信任。盡管這一過程可能漫長,但產業亟須加強監管與整頓,推動各產區打造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避免良莠不齊影響整體聲譽。
說到底,我們既不應盲目套用國外標準,也不必刻意強調中國標準,而應回歸“消費者標準”。更準確地說,是本土市場消費者的真實選擇。畢竟,消費者認可的,就是最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