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16:22:32來源:云酒说 閱讀量:1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的冬日清晨,京杭大運河的晨霧中,恩州(原貝州)漕運碼頭人頭攢動。稅吏的算盤珠在晨光中噼啪作響,當全年酒稅統計定格在“二十萬貫”時,碼頭頓時爆發出震天歡呼——這個數字相當于東京曲院收入的六成,創下歷史記錄,見證了當時釀酒業的極盛。雖然史書未能留下這位時任知州的姓名,但其治下官民共同造就的釀酒繁榮,已深深烙入運河酒脈的歷史記憶之中。?旱年奇謀:李繹的酒坊賑災策略時間倒轉四十六年,天圣九年(1031年)的貝州大地正逢大旱,田野龜裂,蝗蟲遮天。新任知州李繹悶坐無計,正外出巡城時,在老城鎮一帶忽見奇異景象:別處禾苗枯焦,此處村莊卻炊煙裊裊,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酒香?!昂的昴膩砑Z食釀酒?”李繹拽住老匠人質問。對方笑著指向運河支流:“大人請看,沒糧有柴??!”原來村民砍伐荊條賣給酒坊,換錢購糧度荒。李繹當即下令:官府高價收購柴草,鼓勵民間釀酒,以酒稅充盈府庫?!独m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此事時嘆道:“使貧者得以樵采自給,而官有余積——此雙贏之策也?!?span style="color:rgb(51,51,51);">程昉治水:四萬頃荒田變酒糧釀酒離不開豐沛的糧源。時間來到熙寧年間(1068-1077),在王安石變法的大背景下,一位名叫程昉的水利專家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奉行《農田水利法》,主導了對河北地區河流的大規模疏浚工程,其中就包括貝州左近的河道。程昉率領數萬民夫,疏導黃河、漳河之水,灌溉萬頃良田,將曾經的貧瘠之地變成了“畦壟如繡,禾穗垂金”的膏腴沃野。丞相王安石對此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其功績“自秦以來,未有及此者”。水利興而五谷豐,五谷豐則酒業興。運河上南來北往的漕船,不僅輸送著糧食,更成為了酒品與物資交換的流動市場,奠定了貝州作為北方酒業中心的堅實根基。詩酒風流:李白與貝州佳釀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途經沙丘城(今武城),飲罷當地烈酒揮毫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笨此谱I諷“魯酒不可醉”,實則以反語贊嘆貝州酒的濃烈。唐代還有《葛巾歌》詠嘆:“一片白葛巾,潛夫自能結。有時醉倒長松側,酒醒不見心還憶。”描繪了貝州一位普通老者暢飲東陽好酒醉倒在長松樹旁的情景。這些詩作成為貝州酒文化的最佳注腳。御河遠帆:元明的漕運盛景元代時期,由于京杭大運河取直衛運河(大運河老武城故道),貝州地區的商業繁榮再次興起。著名商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評價:“這條交通線由許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組成。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夠從一條大河轉入另一條大河,以便從江南直達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于海?!泵骱胫文觊g,老武城西南的油坊附近擴建了六處碼頭,用于運輸煤炭、糧食、鹽和雜貨水果等貨物。這些碼頭在明清時期成為大運河漕運的重要節點,民間素有“小上?!钡拿雷u。當時形成的“御河遠帆”勝景,描繪的正是古貝州運河碼頭舟船繁忙的漕運景色。酒脈永續:從幾大作坊到古貝春清末,運河岸邊的武城縣南屯村以釀酒業聞名,這里聚集著王、于、亢等好幾家較大的酒作坊。1952年,武城縣政府將當地這幾家酒作坊整合發展,在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古井、古窖池的基礎上,于運河岸邊——今老城酒廠(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老城鎮小屯村)處進行公私合營成立“國營武城酒廠”。原于家酒坊“酒把式”馬紹星(1929年—1992年)、柴文德、胡廷俊、何玉昌等十余人,一同納入武城酒廠麾下。后該企業生產的主導產品“古貝春”和“古貝元”系列酒,從此享譽海內外。
古貝春酒廠舊址街景如今站在老城鎮古貝春酒廠舊址(東經115.898度,北緯37.137度),但見運河故道在夕陽下泛著金輝。300多年前的康熙盛世,漕運達到頂峰,而今天,科學家們從窖泥中測得那個時代的遺留產物。當電子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影像投射在實驗室屏幕,恍惚可見運河帆影在其間流動——那是康熙年間南糧北運的漕船,載著江南的糯米、山東的高粱,最終沉淀為窖泥中的元素記憶。
1981年,曾任山東省委書記、書協主席舒同為古貝春酒題詞《古貝春贊》。運河水流走了三百年帆影,唯有窖泥中的微生物,仍在吟唱著古老的歌謠。這曲調里既有李繹旱年賑災的智慧,也有程昉治水拓荒的豪情,既回蕩著李白的詩意,也承載著船工“喝好酒,貝州走”的號子。一條運河,千年酒脈,在古今交匯處繼續書寫著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