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09:45:44來源:云酒说 閱讀量:19
“有福”是中國人最真摯的祝福,它承載著對長久平安的期盼,對團圓相聚的向往。從古老的祭祀儀式到如今的節日歡慶,“福”的內涵不斷延伸和豐富。歡聚的宴席上,盛滿了中國人對“福”的所有期待。而每個聚福的場景,大抵都與一杯酒有關。
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酒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媒介。敬天地時,它裝著對順遂的祈愿;慶團圓時,它盛著對相聚的珍視,把抽象的“福”,釀成了可碰、可飲、可傳遞的溫度。
福字藏千年:3000年甲骨文遇見3000年成都
文字是歷史的活化石,每一筆刻痕都藏著古人對世界的認知。若要尋中國人“福”意的源頭,甲骨文里那枚“福”字便是最好的鑰匙。
“福”是典型的會意字,左邊的“示”像隆起的祭壇,象征對神祇與祖先的敬畏;右邊的“酉”則是一只飽滿的酒器,盛著瓊漿。兩部分合在一起,勾勒出最原始“福”的形態,是文字中藏著的酒密碼。酒與福,從文明萌芽時便纏繞在一起,成為無法拆解的文化基因。
西周時期,德方鼎銘文上的“福”字
三千年前的周代,這份基因被寫進王朝禮制。周武王平定天下后,率百官以美酒祭天,禱祝百姓“五福臨門”。“五福”者,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是人人期待的福祉。
四川博物院展出的東漢羊尊酒肆畫像磚
當中原的祭樂響徹黃河流域時,西南成都平原上,水網密布,百谷生長。《山海經》稱這里為“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華陽國志》贊其“不知饑饉,時無荒年”。播種、收獲的輪回,生產力水平逐漸穩步發展,掌握釀酒技術的蜀人有了豐腴的糧食,年年歲歲釀出糧食精華,慶祝農業的興旺,家畜的繁衍。
這一點,古蜀大地上有無數實物可以見證。三星堆遺址的祭祀坑中,銅尊肅立如禮器,陶盉帶著溫度:半圓形口沿伸出管狀短流,三袋狀足中空可盛炭火,正是溫酒的絕佳器具。
考古學家推測,蜀人聚集在鴨子河與馬牧河環繞的城邑里,用這樣的器具溫煮著本地特有的“酴醿酒”。據《齊民要術》記載,這種蜀地獨創的酒以流水漬麥曲,和大米蒸煮而成,甘辛如蜜。鳳鳥起舞的儀式中,溫熱的酒液被斟入青銅尊,敬予天地神靈。成都平原早已成為酒文化的沃土。生活、信仰與酒交織,祭壇祈福的酒,也慢慢有了人間的溫度。
三星堆出土的古老溫酒具:陶盉
這份溫度在歲月中不斷延續。
漢唐時,蜀酒隨絲路駝鈴遠播,成為西域商客眼中的“東方佳釀”;魏晉年間,成都坊市酒肆林立,沽酒的幌子在街巷中搖曳,人們用酒迎賓送客、節慶祭祖。到了明清,水井街酒坊的興盛,為這份傳承留下實證。
1998年,考古學家在成都的水井街地下,發現了近280平方米的釀酒遺址:明代晾堂用三合土鋪就,中高周低便于排水,紅砂石轉角處刻著“臺”形符號;清代酒窖呈斗狀,內壁抹著純凈黃泥,有酒窖更是從明代沿用至今,窖泥中仍存微生物痕跡。
成都水井坊博物館
出土的陶瓷器,以酒具最為豐富,專家根據出土酒具類文物眾多的情況,推測此地乃是“前店后坊”的布局形式。少數瓷器內底或外底有題款,“永保長壽”“古”“福”“吉”字樣的吉語,直接將酒與福意綁定——后坊飄出酒香前店沽酒歡聚,酒從敬神的祭品徹底變成了聚人的“暖物”。
從三星堆的祭祀禮酒,到水井街的市井酒香。3000年甲骨文與3000年成都的相逢,福運彌漫在酒中,流轉千年。
萬千煙火入杯盞
若說古文字里的“福”是刻在龜甲上的莊重,三星堆的美酒是祭臺上的虔誠,那在成都的千年時光里,酒早已從敬神的獻禮走進街巷煙火,浣花溪畔的詩行里釀著清雅,水井街的酒旗旁飄著暖熱,“福”的意涵也從天地神靈的祈愿,變成了人與人之間可觸可感的日常。
文人雅集之上,杯盞交錯,豪情入詩。蜀地產美酒,自古多詩人。文人飲酒,從不為醉,而為借酒寄情,化人世煙火為千古詩文。酒帶來的是文緣共鳴的“文運之福”。
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引卓文君私奔,在臨邛開起酒肆,青石板路上的酒香里,藏著才子佳人的情意,開了蜀地“以酒載情”的浪漫先河;揚雄居成都,潛心著述,若有人想登門請教,必得“載酒問字” ,一時傳為美談;杜甫客居蜀地,嘗過成都的溫酒便念念不忘,甘醇的滋味讓他不再尋別處佳釀;李商隱送友人往西川,忍不住叮囑,成都是“酒壚擅風流”的地方,去了定要醉在那煙火里……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李白、杜甫、蘇軾、陸游這些詩壇巨擘,無一不被蜀地美酒俘獲,借酒去心防,知己對坐,杯酒下肚,詩興隨酒香翻涌,山河與家國間繾綣的情意,都落筆成章,虧得蜀地千年未斷的香醪。
到了宋代,成都酒市更加繁榮,酒肆林立,滿城酒香。南宋詩人汪元量寫,“錦城滿目是煙花,處處紅樓賣酒家。”雅者,美之至也。雅集有酒,便有了山河入詩的清歡;俗世,人間煙火。市井有酒,便有了詩人張蠙筆下“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的喧鬧,呼朋引伴、鄰里團圓歡愉,皆由酒而生。
北宋趙佶《文會圖》中以文會友飲酒賦詩的場景
宋畫《夜宴圖》
比起文人雅集的清雅,成都的市井酒肆里,更藏著“聚福”的熱鬧模樣。
明清時的水井街上,大抵總能看見酒坊前掛著的紅布幌子,風一吹,水井街酒坊的招幌墨字便晃悠悠的,像在招呼過路人。
后坊里,釀酒師傅正把蒸好的酒糟攤在晾堂上,熱氣裹著酒香飄出來,順著街面能飄出半條巷;前堂里,打酒的百姓排著隊,竹籃里裝著剛買的醬肉,手里攥著幾個銅板,要打一壺酒回去,給晚飯添些滋味。有街坊鄰里湊在八仙桌邊,就著一碟花生米,你一杯我一盞地喝著,說的大概都是些家長里短。酒坊老板也樂得增添這細碎的歡喜,“酒滿福滿”,給客人打酒時總要溢出來些。中秋時節,酒肆更是熱鬧非凡。
今天成都的酒肆茶坊依舊熱鬧,這是成都最尋常的煙火氣
花開不敗在蓉城,自唐宋起,這般“前店沽酒、后坊釀酒”的日子,便是成都最尋常的煙火氣,也是最踏實的“聚福場”,團圓時,酒是慶祝;送別時,酒是牽掛;即便是最尋常日子里,一杯酒也能讓平淡的時光多幾分暖意。
古窖池里的釀造技法依然是活態的傳承
市井歡聚,就這樣在成都酒肆的“前店后坊”里氤氳開來。這也是水井街酒坊600年活態傳承的原型。前堂酒旗招展,后坊酒香彌漫,月下百姓以酒賀團圓、祝安康,酒坊成為“市井聚福場”,印證“團圓是最大福氣,福氣里少不了一杯酒”的民間智慧。
萬千煙火入杯盞,釀的是酒,藏的是福,而這份“美酒聚福”的心意,也隨著成都的時光,慢慢沉淀成這座城市的底色。
福酒共融,同赴今日之約
這份流淌了 3000 年的蜀地福酒文脈,終究在杯盞里有了新的回響。
作為水井街酒坊的傳承者,水井坊從未停下“以酒承福”的腳步:它接過 3000 年蜀地釀酒技藝的接力棒,守著600年“前店后坊”的聚福基因,把“美酒聚福”從歷史的書頁里,延續成了當代人觸手可及的生活儀式。
酒不只是琥珀色的液體,更是連接古今的情感紐帶。600年前水井街酒坊的前堂里,百姓沽酒賀豐收、文人舉杯話家常,酒坊是市井的“聚福場”;600年后,水井坊依然延續這份初心,它懂現代人對團圓的期盼,懂親友間傳遞心意的迫切,更懂傳統文化需要在互動中煥新。于是,當中秋的月光再次照亮成都的街巷,水井坊聯合微信禮物,以“919聚福節” 為引,讓千年福酒文化有了最鮮活的當代表達。
這份鮮活,藏在掃碼的驚喜里。
從即日起,消費者打開水井坊美酒開蓋掃碼,就能領取專屬聚福卡。聚福卡上印著“闔家團聚、事業順遂”等六大福運,可兌換多重驚喜好禮。小小的福卡,讓“喝美酒”變成了“贏福氣”,讓獨自品酒的時刻,也有了與他人相連的暖意。喝福酒,贏福利,送福愿,整個中秋,越聚越有福。
而當9月19日盛典的開幕當日,水井坊將同步上線微信禮物“聚福會場”,用戶可直接購酒,更能以“贈禮”形式將福意傳遞給親朋好友,讓福氣在人際間流轉。
線下,水井坊從成都春熙路出發,在全國近20座城市同步開啟“聚福街”,消費者可在沉浸式場景中趣味互動,挑戰勝利將贏取福利,讓600年酒坊聚集的福意觸手可及。
活動的每一個細節都藏著“以酒傳福以酒聚福”的心意:掃碼領的不是卡片,是對生活的美好期許;線上贈的不是酒,是跨越距離的團圓約定;聚福街里玩的不是游戲,是對千年福酒文化的親身感知。水井坊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所有人:“美酒聚福”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能在掃碼時的雀躍里、贈禮時的牽掛里、逛街時的歡笑里,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幸福。
福酒同源、月滿福滿,水井坊此舉是對中國源遠流長的“福酒文化”的深度挖掘與當代煥新。它巧妙地將品牌嵌入到千年文化敘事中,讓精神層面的傳承,在物理空間上找到了載體,同時也延續了一杯美酒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文化與情感的神奇紐帶。
“美酒聚福”,不只是一句祝愿,而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承3000年福運,水井坊以蜀地釀酒技藝為基、以600年酒坊文化為魂,讓古老福運在掃碼贈禮、街巷歡聚中煥新。這個中秋,飲下的不僅是水井坊的醇香,更是流淌千年的福意:月滿時,酒滿杯,福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