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10:14:06來源:华夏酒报 閱讀量:16
八月的貴州,水在石上走,云在山腰憩。黃果樹瀑布的轟鳴猶在耳畔回蕩,西江千戶苗寨的蘆笙已悠然響起;赤水丹霞的赭紅正濃,梵凈山的輕霧又悄然垂落;興義萬峰林的層巒,則在陽光中漸次舒展成一幅水墨長卷。正是在這般天地交融的舞臺之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產品發布會同步啟幕。
8月19日,“多彩貴州 醉美茅臺”貴州茅臺酒(黃小西吃晚飯)系列文創產品,于黃果樹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戶苗寨、赤水丹霞、興義萬峰林與銅仁梵凈山六大景區聯動發布。
《華夏酒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注意到,這場跨越貴州多個頂級景區的活動,以“一景一品”為核心創意,將黔地六大勝境與茅臺傳統釀造技藝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商業活動的地域局限,實現了品牌與消費者的零距離互動,讓游客在領略自然奇觀的同時,不經意間沉浸于一場獨特的文化體驗。這種“不期而遇”的相逢,正是茅臺“走入消費者生活”戰略意圖的生動體現。
究竟如何實現從賣酒到賣生活方式的轉變?茅臺在這場活動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瓶酒,六個景點,一張文化地圖
當“黃小西吃晚飯”這句帶著貴州方言腔調的俏皮口令在耳邊響起,越來越多人的意識到,它其實是一張被濃縮的貴州文旅地圖。
2024年,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麟在全國兩會現場,用這六個諧音字把“黃”果樹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戶苗寨、“吃”(赤)水丹霞、“晚”(萬)峰林、“飯”(梵)凈山六大名片一口氣串成“珠鏈”。如今,茅臺則把這串“珠鏈”輕輕放進了酒瓶——一場關于山水的敘事,自此有了醇厚的醬香注腳。
據悉,貴州茅臺酒(黃小西吃晚飯)系列文創產品甄選本地優質糯高粱、小麥與水為原料,嚴格遵循大曲醬香傳統工藝,以“連鍋湯”手法勾兌超過四萬個生態位點的基酒,歷時五年精釀而成,酒體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醇厚綿長、空杯留香持久。
值得一提的是,產品設計凝練貴州自然奇觀與多彩民族風情,依托細膩插畫和極致國學審美,實現山水、人文與酒文化的詩意共鳴。包裝主色調取意中國傳統色“紅?”,也是2025年度東方傳統主題色“絳紗”的延展色。鮮艷溫潤的紅色流轉變化,在光影間呈現豐富的視覺層次,傳遞出深邃的東方文化底蘊;瓶體延續經典茅型制,搭配直筒蓋型,蓋身融匯貴州非遺苗繡與茅臺標識元素,抽象紋樣與金屬質感交相輝映,盡顯匠心與審美趣味。
發布會上,500ml與100ml兩款規格產品同步亮相。500ml裝產品以手繪插畫呈現六大景區勝景——黃果樹之磅礴、小七孔之清靈、西江苗寨之風韻、赤水丹霞之瑰麗、萬峰林之翠疊、梵凈山之奇石,實現酒與景的詩意對話;100ml裝產品則小巧輕盈,以民族風情描繪于瓶身,融酒文化、非遺文化與民族文化于一體,成為可攜帶、可收藏的貴州文化微縮藝術品。
“近年來,茅臺致力于‘賣酒向賣生活方式轉變’,以‘釀造高品質生活’為使命,為消費者提供‘悅己利他’的生活方式。貴州茅臺酒以工匠精神精心、靜心釀在河谷,但視野格局始終需要站在山巔。”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莉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聯動,正是對“河谷山巔 何以茅臺”的生動拓展,讓消費者感受到最生動、最醇厚的美好生活圖景——“舉杯酌飲天地華章,落盞尋覓鄉愁詩意”。
可以說,依托“首發經濟”理念,以酒為媒,串聯六大美景、融合六重文化氣息,貴州茅臺酒(黃小西吃晚飯)系列文創產品繪制出一張意蘊深厚的文化地圖。當“黃小西吃晚飯”所承載的在地溫情,遇見“貴州茅臺”的醇厚匠心,兩者共同譜寫的,不只是一款文創產品,更是貴州文旅產業與特色優勢產業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成為向世界展示醉美多彩貴州的重要載體。
與消費者共寫貴州故事
通過此次發布會,《華夏酒報》記者觀察到,茅臺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模式躍升:它以產品矩陣為戰略基石,通過場景創新重塑消費觸點,最終在文化共鳴中實現價值內核的升華。
首先,茅臺此舉開創了行業先河——將商業發布會融入旅游體驗之中。游客不再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化身為品牌傳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這種參與式營銷不僅提升了品牌好感,更借助游客的自發分享,實現了廣泛的口碑傳播。
以《華夏酒報》記者所在的西江千戶苗寨會場為例,現場吸引了近千名游客。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活動中,幾乎無人提前離場。無論他們此前是否接觸過茅臺,這場發布會都在游客心中種下了一粒品牌的種子。據茅臺銷售公司人員透露,新品發布僅半小時,西江千戶苗寨專賣店就已售出18瓶酒,其中,5瓶為500ml大規格裝。
一位參與活動的游客表示:“本來只是來看風景,沒想到遇上這么有文化內涵的產品發布會,形式特別新穎,讓人印象深刻。”另一位游客補充道:“茅臺酒瓶上的圖案和實景幾乎一模一樣,這種虛實結合的感覺非常奇妙。”
其次,在生態系統構建方面,茅臺打造了一種雙向賦能的商業模式:一方面,以酒為載體傳播貴州文化;另一方面,以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價值。這一模式形成了有效的閉環:文化賦能增強產品吸引力→產品熱銷助推文化傳播→文化影響力反哺品牌價值→品牌增值進一步推動文化創新。
同時,茅臺還體現出平臺化思維——將產品作為連接多元文化資源的接口,通過一瓶酒串聯起旅游景區、非遺技藝、藝術創作等多重元素。這樣的平臺化運營,極大拓展了品牌的價值創造邊界,推動茅臺從產品供應商向文化服務平臺升級。
活動現場還啟動了“中國茅臺·國之棟梁”文化傳承公益行動之貴州青年非遺匠師培育計劃。該計劃由貴州茅臺公益基金會發起,面向貴州省中青年非遺傳承人及愛好者,投入公益資金100萬元,通過“非遺研培計劃”與“非遺技能主播孵育計劃”,致力培養一批“懂技藝、會直播、能傳播”的非遺技能主播,搭建貴州非遺線上傳播與銷售平臺,推動非遺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助力貴州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過去提到茅臺,人們總覺得有些距離。如今,貴州茅臺酒(黃小西吃晚飯)系列文創產品,把消費半徑拉長到旅途中的每一次小憩:傍晚的苗寨風雨橋、峰林的日出觀景臺、民宿露臺的篝火旁······白酒不再局限于宴席,而被重新定義為一枚可以帶走的“記憶印章”。回家后,抿一口酒,旅途的情緒被重新激活;瓶身上的山水畫,也在書架上繼續散發著貴州的氣息。飲酒行為由此升維為一次可反復調用的“微型重游”,消費者不再是被動買家,而是成為劇情共創者。品牌與文化攜手向前,貴州的山水、民族、非遺乃至每個普通人的旅途剪影,都被吸納進“茅臺”這個更大的敘事框架。
誰說賣酒不能向賣生活方式轉變?
瀑布繼續奔流,苗寨的燈火依舊萬點,萬峰林的峰影在夕陽里起伏成浪。茅臺把發布會留在那里,卻把新的消費想象裝進每個過路人的行囊。當白酒走出餐桌、走進山川,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最牢固的連接不再是交易,而是一場共同完成的貴州新游記。故事未完,下一頁,由舉杯的人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