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10:44:09來源:云酒说 閱讀量:42
青啤“跨界”,打造食品飲料產業旗艦
產品線將覆蓋啤酒、葡萄酒、威士忌、黃酒、飲用水、汽水、健康飲品等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青島啤酒連續兩次整合大動作:
5月7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擬以6.65億元收購即墨黃酒。此前的3月25日,市國資委發布消息,青島啤酒集團與青島飲料集團實施戰略性重組整合。
青島啤酒頻頻出手的背后,既是跨產業布局培育新動能的需要,更是青島圍繞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做強做優做大現代輕工產業的戰略之舉。
戰略布局有跡可循
很多人會用跨界來形容青島啤酒的整合之舉。其實,青島啤酒這些“動作”并非簡單的跨界,其戰略布局有跡可循,始終圍繞啤酒主業打造堅固“護城河”,同時借助更多優質產品,滿足不同場景下消費者的需求。
早在2019年,青島啤酒就與管華詩院士團隊共同研發王子海藻蘇打水,填補中國海洋大健康飲品空白。2020年,青島啤酒集團收購雀巢中國大陸的水業務,將優活、大山、云南山泉等品牌收入麾下。
從集團的層面來看,青島啤酒集團早已不是單純的啤酒制造企業,而是致力于打造有酒、有水、有食品、有飲料、有酒吧的生態型企業。近年來,青島啤酒集團以啤酒為主業,規劃快樂、健康、時尚三大板塊。其中,快樂板塊主要是指啤酒業務,也包括其他酒類產品;健康板塊由蘇打水、礦泉水、健康飲料、啤酒酵母衍生的生物科技產品組成;時尚板塊則由時尚酒吧、精釀啤酒花園組成。
在全球范圍,啤酒企業涉足非啤酒業務并不突兀,酒類與飲料是互利共生的關系。朝日、麒麟等啤酒巨頭都有龐大的食品、飲料和水業務,喜力頻頻在烈酒、飲料等賽道收購擴張,嘉士伯是百事在歐洲最大的裝瓶商,其軟飲料業務占比超過三成……這些龍頭企業既是啤酒巨頭,也是飲料巨頭。可以說,橫向拓展、縱向延伸本身就是啤酒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規律。
在宏觀層面,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并購重組是支持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需要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跨越式增長。
推動產業向上向新
青島啤酒此次整合的飲料集團和即墨黃酒都是青島本土企業,既是國資層面主導的重組,更是基于市場趨勢的并購,凸顯出城市產業布局的方向。
在青島構建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包含食品飲料和紡織服裝的現代輕工是提質發展的3個優勢產業之一。其中,食品飲料的產業規模接近2000億元,擁有眾多的全國知名品牌。但作為青島傳統優勢產業,食品飲料也面臨著龍頭企業不夠多、品牌價值挖掘不充分等短板。在千億市值的青島啤酒之外,青島食品飲料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發展特征,亟待育龍頭、擴規模、增效益。
青啤智能生產線有條不紊開展自動化分裝作業。
《青島市現代輕工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健康食品飲料、新型紡織服裝等細分賽道,從提升創新力、優化供給體系、提升產業能級、優化產業生態等四方面發力,推動現代輕工產業品種引領力、品質競爭力、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力爭到2027年,規上企業營業收入規模突破2500億元。
因此,此次整合不難看出“龍頭”引領的意味——由技術、品牌、營銷、渠道、資本等方面實力雄厚的青島啤酒來整合資源,打造一個產業生態,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青島食品飲料向上向新,邁向更高發展臺階。諸如飲料、葡萄酒、黃酒等細分賽道,與啤酒有明顯的產業協同性,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會,有潛力再造產業新增長點。
在完成與飲料集團和即墨黃酒的整合之后,青島啤酒的產品線將覆蓋啤酒、葡萄酒、威士忌、黃酒、飲用水、汽水、健康飲品等,打造強有力的食品飲料產業旗艦。
適時進行業務整合
接下來,青島啤酒將如何整合這些新業務?在近期舉辦的“2025年青島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上,青島啤酒予以回應。
青島啤酒表示,公司將繼續堅定不移地發展啤酒主業,充分發揮青島啤酒的品牌和品質優勢,積極開拓市場,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和多元化的產品和消費體驗,中國啤酒行業未來仍有增長空間。同時公司也將布局非啤酒產業,拓寬拉長產業鏈,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未來,不排除在適當的時機對優質資產進行整合配置。
具體來說,飲料集團并入青啤集團后,會在集團層面進行整合。優活天然礦泉水、純凈水是青啤集團的原有業務,會與飲料集團進行整合。飲料業務與公司啤酒主業在品牌、產品及銷售網絡等方面不同,不會出現同業競爭的情況。
在黃酒業務方面,即墨黃酒的加入將進一步豐富公司產品線,拓寬市場渠道,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在品牌及產品宣傳推廣、銷售網絡與渠道等方面將與公司現有優勢市場和資源進行協同,進一步擴大市場影響力。“即墨老酒”與公司啤酒產品可以形成市場銷售的互補效應,構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跨品類產品組合,為公司發展注入新動能。未來,完成股權交割后,公司將結合“即墨老酒”和啤酒產品的供應鏈、銷售網絡和渠道等進行進一步整合,實現優勢互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